抗击疫情党员先行,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全国精英驰援湖北,与新冠病毒打响战斗的同时,我院心理健康突击队应声组建,六位心理老师特殊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就此开始,全力为全校师生提供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
2月11日下午一点,一名大二女生倾诉,言语间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原来,因疫情期间行动受限制,一家人住在舅妈家。特殊的家庭氛围和复杂的人际互动,引发原本性格内向又敏感的她出现了一系列不良情绪反应。心理老师耐心倾听、共情,并适当澄清某些错误认知。一个求助,沟通2个小时。当晚九点,学生再次联系了心理老师,“老师,我觉着自己没有活着的意义,找不到活下去的希望了”,同时出现了轻生念头及头撞墙等自伤行为。心理老师继续进行了90分钟的陪伴和倾听、做适当的共情和引导,同时报备该生所在系谢涛书记,协调妥善解决。结束心理辅导后,心理老师没有放松警惕。果然,近零点,孩子发出预警信息。心理老师紧急联系学生所在系书记,加上辅导员老师的给力配合,最终,于2月12日上午联系上学生家长。系书记给予家长正确的亲子沟通指导,及时消除了孩子与母亲的心理隔阂。
对于心理老师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求助电话,而这样的电话,她们每天都在接听,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工作。自1月31日我院参与服务的闽政通心理健康援助平台开放以来,她们每天接听疫情心理热线、编写疫情心理资讯、回复相关心理问答。随着心理援助平台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她们承担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平均每天要回复70余条疫情心理问答。为学院师生、市民公众、防疫人员、确诊病人及家属因疫情产生的担忧、困惑、恐惧和焦虑情绪提供心理疏导和援助服务。
实际上,学院心理援助团队由六位心理老师组成,其中五位是中共党员,这支短时间内组建的团队,平均年龄37.33岁,一人一天班轮流上,每天的工作时间从早8:30到晚22:30。难吗?状况都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累吗?群众的需要,就是党员前进的动力!
党员夏雪梅就是他们之一。她是一位90后的哺乳期年轻妈妈,孩子不足一周岁。她也是一位兼职辅导员,每天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处理学生大大小小的事务。但在得知教研室老师准备成立援助热线时,她说“我可以”。同事心疼她孩子小,怕半夜接听援助热线惊到孩子,她说“没事,家人都支持,会帮忙。”她所带班级的学生陈锦鸿说,雪梅老师的奉献精神就是我无声的向导,当我半夜站在海边的疫情卡点值守时,我是跟雪梅老师一起在“战斗”。
党员谢涛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团队中最资深的心理老师。作为一名管理3000多学生的系书记,每日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联络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已让她马不停蹄了。“排我什么班,提前告诉我,我早点安排好手头的工作。”没有一句多余的客套话,就是执行。党员的奉献精神已经深入骨髓,支撑她随时开始工作。
党员田伟翠,夫妻俩都是心理教师,先生就职于省内另一所高校,也在从事着心理工作。夫妻俩每天在家,坐在一张桌前,却说不上几句话,因为电脑前有太多的工作等待他们去回复。她说,工作中最欣慰的就是帮助了别人,他们笑了,我就开心。
党员郑梅钦也是他们之一,她的丈夫是一位基层社区卫生院医生,也奋战在一线,其实她也很担心爱人因为医用物资缺乏会受感染,她也有为人妻为人母的焦虑与不安,但在一线咨询电脑前,一切都被“心理医生”的职业责任所取代。她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有十余年心理工作经验,同时也是一名医生的妻子与孩子的母亲。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侵扰和大众迫在眉睫的需求,我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家做专业的心理志愿服务。”
党员叶家涛是他们中唯一的一位男老师,也是系里的组织员,防疫工作中党建任务非常繁忙,但当他得知要成立这个中心,主动请缨说“我虽然已经不是教研室的专职老师,但我是心理专业毕业的,算我一份。”大家都知道,他家里还有重病的父亲需要照顾,都不忍心,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我可以的。”“因为我们是医药卫生类学校老师,又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民众会特别信任我们,而且还有很多我们一线的校友也需要我们,希望能尽一份力帮助大家。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岗位工作中见到的皆是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六位专业老师中,余彩云是唯一的一位非党员。她是一位军嫂,丈夫是部队干部,也奋战在防疫工作一线,疫情发生后,丈夫要执行任务,到不同的营地巡查,经常出差在外。家中公婆年事已高,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可是接到中心成立的工作任务时,她只是一句“好的。”就开始了她的咨询工作。她说,长期和党员们搭档工作,很被大家责无旁贷的精神所感动,不自觉地就开始并肩作战。
紧急时刻“党员先上”,凸显出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心理健康突击队的成员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主动出列,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充分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踏实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