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讲座报道 >> 正文

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建设(陈解放 研究员)

时间:2012-02-26   浏览次数:

陈解放,现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全国高职示范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理事,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执行副秘书长。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担任中加大学合作项目“在中国建立合作教育计划”(Establish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in China)项目组中方项目主任。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知名专家,出版多部专著,发表论文近30篇。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两个方面的学习和工作体会。第一是示范校建设,即在我们国家从2005年至今,四年时间的示范校建设工作中我的一些体会;第二是骨干校建设,它实际上也是示范校建设的一部分,才刚起步,我也想讲讲其它的一些要求。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们的教师可以提些问题,我希望我们今天可以互动一下。

示范校建设到现在为止开展了将近四年,四年的示范校建设回答了四个问题:一是高职内涵建设的主线是什么?我们一直在讲内涵建设,但是内涵建设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是什么?回答是校企合作。三是人才培养模式从哪里着手,可以说是工学结合。四是要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哪个平台上进行?答案是专业。所以围绕这四个问题,把四个问题串起来,就形成了这样一句话:在专业建设的平台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合作是抓手。这是我们内涵建设的基本框架,也是最底层的最粗的框架。这个框架虽然就几句话,却相当重要。但只明白了这个框架还不够,还要往下沉,要干活。在这里我和大家谈谈个人体会。我发现这个框架到现在为止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明白,包括一些示范院校在内,搞课程改革,建设实训基地,弄得热火朝天,可是问他,你这些零部件做的那么累,这些零部件要怎么组装?他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底层设计相当重要,底层设计这个框架首先要清楚。也就是说,我们到第二批考察学校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底层设计这个观点。

但是光知道框架还不行,我们发现,在刚才所讲的四个问题当中,基础性问题是校企合作。那么什么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到底要干那些活?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关于骨干院校建设通知中,第二大点部分内容讲了五点。

第一方面是校企合作。那么校企合作究竟指什么方面?校企合作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是一个办学体制的问题。在二十八所院校第一次示范校建设一周年的会议中,我记得当时主席台两侧挂了一个关于校企合作、一个关于工学结合的一副对联。我们说,这一周年的会议上举起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大旗。到现在为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没有受到很大的质疑。那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八个字要怎么来理解它呢?校企合作着重在体制机制方面。实际上,2005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候,指出:“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形成校企合一的办学目的,在创新的体制机制上起到示范作用”。实际上,100所示范校就是在05年国务院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来的。这次骨干院校的建设文件中关于校企合作的小标题就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改革,就是明确告诉我们校企合作是体制机制改革,其中我们提出了要深度融合也就是校企之间要深度结合。那么深度结合指那些方面呢?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

(1)组织提出。这次我们骨干院校建设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重头,实际上大家可以发现在国家中长期的教育规划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讨论时说了这么一句话,高等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体制,而体制改革最有可能突破创新的是高职。我觉得也是,高职包袱少,它年轻,才十六岁,血气方刚。我发现我们高职开会有种团结凝聚力。高职的校企合作必须做,至少高职没办法变成一种类型的教育。从这几个方面看,我们是有可能突破的,但是真正要突破,现在我们还是不行的。作为组织,我个人认为,它应该是权力机构,它应该有政府,有举办方,还要有办学方,就是学校。同时它可能还要有立法机构的律师代表,要有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以及社会的知名人士、校友等,当然企业更不用说了。因此主要应该考虑我们的人员组成是不是起作用的,真正对学校起到指导、监督、督促的作用。这点民办的院校做的更好,真正做到利益相关方都能参加。所以这次我们起草的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来了利益相关方。而且这个组织,我个人认为在学校方面它是立体的结构,不单单指校级领导,它应该还包括系,甚至是教研室,应该都有。所以我想我们这个组织是利益相关方组成,同时又是立体结构,有运作,有决策,有执行。这点你们医药卫生类院校做的很好,全国开会中我们经常请医科院校的校长介绍情况、介绍经验。

(2)资产基础。我们这次骨干院校推荐表中有一条是企业捐赠资金前面还有一个“准”字,就是说企业答应给你这笔钱,哪怕钱还没有全部到位,或者形式上已经刚过了就可以了。还有一条是准设备,这个设备他有可能没有送给你,但是他已经送到你学校来了,你已经用起来了,那就是准,这就是放宽了。我认为有了资产力,就拥有了发言权,所以我说资产基础从某种基础上说相当重要。

(3)运作流程。我们经常到示范院校去检查,在示范院校汇报后我就要提问:“你有例会制度吗?”、“请你拿出来”、“你制定例会制度有相关文件吗?开会除了有例会制度,还有会议记录吗?”,回答往往十有八九是没有的。我们高职高专往往是做得好,写得不好,查起来没有东西,但实际上他是做了。上海市教育质量检测时我去了复旦大学,教务处虽不怎么样,但是学校井然有序,文件做得特别规范,靠的是教授、博导。所以说高职在这方面是个欠缺,记录不能一会儿一张大纸,一会儿一张小纸,一会儿一本大练习本,一会儿一本小练习本,然后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我认为应该是事先印好格式。我到加拿大一些学校发现所做的每一项事情都有记录,记有时间、地点、出席人,议题一、议题二、议题三,结论一、结论二、结论三,最后签章。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要简明扼要地写出讨论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做了事情就要留下脚印,做得那么辛苦,结果检查时却拿不出来东西,太朴素了。这一点,也就是说要有运作流程。在此,我提醒大家一件事,今后大家在写总结、写方案的时候,凡事讲到制度时,我建议你要马上想到运作流程这四个字,制度和运作流程是捆绑的,否则就是空谈。我们要做示范校建设,讲到制度就一定要有运作流程,操作规范。

(4)服务能力。校企合作中企业凭什么和学校合作?我个人认为现在校企合作,它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机制和行政压力。情感和行政压力今后要有,但是不够,还要看以后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质量,这个更重要。到一个学校去看实训基地建设,表现在企业捐赠了多少的钱和设备上,我觉得错了,还有一件事更重要,那就是你为企业做了什么,这个比他给你的钱和物质更重要。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如果示范校评审检查你们这个系,在汇报时这点不要忘记。服务能力,尤其是科学服务能力,我们提倡产权结合。十四号文件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必由之路。十六号文件把最后的一条改为走产学结合的必由之路。这一次,我们又起草了一份文件,号称是十六号文件的延续。我们打算开一次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在这个会上,我们要发一个文件,这个文件里那三句话的最后一句重新改成产学研结合。但是话说回来,产学研结合不是人才培养模式,是服务模式。为企业服务必须提高我们教师的科研能力,这又是我们骨干院校建设的新要求。

(5)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支持。有西部城市一所院校的地方政府在09年发了一个文件, “关于某学校进行人才调研的通知”,政府为每一个学校发这个通知,且规定这个调研小组组长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副组长是政府副秘书长。因为不敢怠慢,所以请专家设计了一系列的调研方案,还请这方面专业人士设计了问卷调查。在教育部工作,我发现西部地区政策支持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干的好,政府的政策支持太重要了,我们很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院校一些支持。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使校企合作突破流于形式的现状,真正使校企合作帮助高职发展。

第二方面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到底要做到从操作到具体的哪些方面呢?十六号文件有这样一句话“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它有三层意思:工学结合是一个抓手;专业是一个平台;课程是一个门。现在我们一致认同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面,甚至现在很多人就叫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觉得这可以。但是我们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搞的太隆重,花样太多,看都看不懂。我们曾到四川的一所学校验收,他们的培养模式的名字叫123531人才培养模式,我一看就蒙了,晚上我们看材料,看来看去就是不明白123531究竟是怎么回事,第二天校长答辩,陈述后专家提问。我就问“为什么要叫123531,而不叫1234567”,但这真的是很难回答。我们的汉语真的很丰富,我觉得名称多样化没关系,但是必须要有内涵,要解释清楚。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在文字上花太多的力气,要看内涵。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已经打破了原来的框架,这很好,可是我认为还有一件事没做,我们没有把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对应起来,我认为这点是必需的,问题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名称往往是目标性的。举个例子,如果说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全面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因为全面发展是一个目标,但它体现不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外部形态。国际上,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最早提出的在1903年,英国提出三明治教育,三明治就是两片面包中间夹块肉,这形态就很清楚了,中间这块肉就是工作,两块面包就是在校学习,意思就是在校学习和出去工作相交替。三年以后,美国指出一个合作教育,但是模式和三明治教育是一样的,都是交替的。到2001年,合作教育太模糊,要改,于是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合作交流理事会后,主席提出合作教育这四个字不好,太含糊不清。我也是理事,于是我建议改成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显然是后者好,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从85年开始国内搞试点教育,我就为了合作教育这四个字花费口舌,现在变成与工作相结合,太好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是美国试点教育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也是世界教育秘书处所在地,它又取了一名字,叫基于工作的学习。从1903年到现在,它的称呼一下子就把外部形态都搞懂了。我们的很多称呼你简直是没法搞懂,建议我们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名字不要起的太玄。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逻辑体系,所谓逻辑这两个字,它的意思就是说,它由一条主线贯穿,前后是有联系的,而不是一步建一步抓。同时,它除了有主线外还应该有若干的元素,也就是重点,一条主线和若干的元素或重点。那么这条主线是什么呢?这条主线就是教学。以教学为主,一切为了学生,就是这条主线,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受益。示范校的验收就是要看示范校建设任务书的完成情况,任务书上面写很清楚,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每个任务下面事先都有写好验收点一、验收点二、验收点三,验收就是来看这个的。最好挂一个牌子在门口,标明是什么建筑,进去后看的第一件是教学安排,不需要在墙上搞那些花里花俏,只要用一块磁性黑板,一张A4纸,打上表格注明本周有哪几个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实训,一共多少人,指导老师是谁等等,用磁铁一贴就够了。因为那是动态的,是流动的,没必要搞很好,即花钱又花精力。也可以把这个实训基地的一学期安排表放在那里。当专家进来的时候首先让专家看这个东西并做相应的解释,而不是带专家去看这个设备室如何的先进,其实要看的是学校的教学怎么安排。所以,别小看了“教学主线”这四个字。

下面要说明四个要素:一是专业存在的依据。就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动态机制,机制就是制度,制度首当其冲的就是调研制度。二是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这个也要调研,请企业参与鉴定,同时目标和人才规格一定要做到知识、技能、素质三者协调合作。三是内容方法。内容方法实际上主要是课程,现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都在改革课程,我们要做的是两点:(1)企业的要求,企业的用人标准进我们的课程内容,职业的资格认定标准进我们的课程;(2)国际的标准进入我们的课程。课程内容方面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实施统计,是课程教学怎么渗透到生产中去,这正是厂中校真正的内涵。此时,教师很关键,要把作业设计的很精细很细致,把我们的教学渗透到顶岗实习当中。四是环境与条件。包括校际合作,它是一个基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师资。骨干院校建设对师资提了两个数字,一个是百分之九十,一个是百分之五十,我估计到时候没有一个学校能做得到。关键是什么,就是制度,是不是有相关的制度。举个例子,现在要求在职的专业教师都要去企业锻炼,如果老师不愿意去呢?所以要有驱动,要有责任驱动,但是光有责任驱动也不行,还要有利益驱动,所以应该责任驱动加上利益驱动。举个例子,某地某学校的教师去企业锻炼了,不管博士还是教授,只要不到50岁,都要下企业,不下去怎么办呢,该校有一个政策,在教师去企业锻炼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提高一倍校内津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相当严格的要求,因为有的教师下企业是带着自己的项目下去的,但是学校领导说这样不行,要求教师一定要参加企业的项目,而不是自己的项目,而且在企业的项目中要起到的作用。如何衡量,该校要求教师回来后要进行答辩,答辩时邀请校外教师当评委,教师答辩后还要评讲,如果评讲结论是好的,那么校内津贴就此保留。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要说明利益驱动。所以师资建设要有相应的制度,不是说完成了50%、90%就行,看指标还要看制度,非但看制度,还要看运作流程。师资建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所以科研处要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去搞科研。科研不搞上去,很难成为一个高等教育的学校。

我们要一方面抓培养,一方面抓引进,质量管理很重要,一个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没有质量管理就称不上是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骨干院校建设的第二大点就是要求人才培养的质量衡量,它的就业水平,为什么叫就业水平?不叫就业率?实际上就是把就业率加上就业质量,而且这个就业水平要求和企业一起作出评价。我想到一件事情,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档案管理,国内院校的高职和本科这件事都做得不好,而国外院校对这件事特别重视。比如滑铁卢大学,一所艺术大学,坚持做职业方面的培训,职业培训每个学期举办不少于8次讲座,每次讲座就是请毕业校友来讲课,因为从校友那里能够了解到学校的教学方面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以此促进教学改革。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档案管理做得好坏,这也是关系质量管理十分重要的一环。每个学校都说有质量保障体系,但仔细一看这个质量保障体系就是督导。可是质量保障体系和督导是两个概念,现在督导的概念是评估体系变来的。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平台,学校每年都要上报数据,遗憾的是学校数据上报后就完事了,其实这个数据可以好好的利用,把这些数据进行归纳提炼,然后分析目前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但分析工作确实很难,不是一般人能分析的,所以要请专业人士协助。而且高等职业学校现在应该向理性化发展,进行深度思考,应该要有能够进行分析对比的人才,哪怕只有两个人也好,只要他学的是教育,学过社会心理学,应该知道怎样调研,怎样进行分析,学校里面也要有这种人才,所以我经常说在我们高职院校中要有教育研究室。调研要做好分析好,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是不是能把国家数据平台上每一个指标考虑下,整理出1~2个关键行为,一个指标可能会衍生出两种行为,我把它叫做国家指标的行为化,一个指标会逐步成为学校的规定动作。我个人认为把国家数据平台评估指标在学校里形成行为化,它就是一个质量保证体系最初步的框架。现在大部分学校将数据报上去就算了,即不会分析,而且是报上去的内容自己也不相信,水分是绝对有的,怕麻烦。所以要做好示范院校建设,质量保障体系要作为重中之重。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专业承载的依据、目标、规格、内容、方法、环境条件,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我们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从目录上看出一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大概念,我们要先把它弄清楚。示范院校验收时,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集中体系,是一个关键性的成果。我们在最近12所院校验收的通知中讲的很清楚,人才培养方案分成主体和支撑两个部分。我觉得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集中体系,或者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文本,就是告诉大家这个人才培养模式是种操作。我个人把它归纳为两个结构、三个功能、四个内容。两个结构是主体文本加上支撑文本。三个功能:一是给学生看。新生入学时要看,让他们知道要学习几年、学分多少、多少课程、哪一门课程学分是多少、课程中哪些是核心课程、必须完成哪些东西才能毕业等等。二是给教师看。教师要知道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所教授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分量是什么、地位是什么。精品课程在2008年做了比较重大的修改,2007年加了一个工学结合,2008年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课程设计。为什么呢?课程设计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只限于自己这门课程,要知道自己所授的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地位和要求,同时还要让教师知道上这门课程涉及整个专业的教学设备有哪些、教学条件有哪些,同时还要让教师知道整个教学的过程如何控制,教学考核怎么做等等。三是给管理者或者给其他院校的同行看。因为我们是示范院校,给管理者或者其他院校看什么呢,就是怎么做,因此要有规范制度、调研报告、动态作业文件、运作流程。所以我们说这三个功能里面第一、二个功能是它的主题文本,第三个功能是支撑文本。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文件包而不是一个文本。同时,它还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个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四大要素对应的。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是什么。例如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1231,就要说清楚什么是1231,它与课程是对应的。此外,这个专业到底社会需要怎么样,此项调研报告也要进入支撑文本。第二,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什么,此项调研报告也要放到支撑文本。第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这里面一定有课程设计表,这个课程设计表我建议由两个不同的表表示,一个是传统的表,而另外一个课程设计表要和人才培养模式对应,这样人才培养模式才更实在,有实实在在的课程。同时还要在支撑文本里说清楚,校外顶岗实习的时候教学是怎么组织的,有哪些要求。第四,教学的条件与环境,那就是师资建设、实训条件、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包括毕业生档案管理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它是个文件包。

以上这些工作,本科院校都没做到,或者说做的不怎么好,对我们高职院校提出这样的要求确实有些苛刻,但是我们要奋斗。我们高职的日子不好过,2008年开始,适龄入学青年数开始下降,要到2020年将到谷底,北京今年招生入学的青年就减少了百分之二十,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在于现在地方本科院校和新的本科院校也在搞高等职业教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个搞工学结合的,比高职干的好,他们有一整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合理的管理流程。于是乎我们高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近教育部工科处做工程教育改革,计划本科四年实行3+1。

各位老师,我们现在辛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来是为了我们自己,但如果你进入示范校行列,不管是省级示范还是国家示范,今后这些学校只有他吞并别人,不可能被别人吞并,所以我们现在的努力很值得。目前我们针对这一点的应对政策是什么呢,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办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的继续教育要重新定位,我们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学习型社会和终生教育体系当中要占据我们的位置,要把这块做大,因为我们在学历教育中所占的份额可能会越来越小,所以对外培训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培训、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方面的培训,我们要把它做大。但是我们的教师这方面可能缺乏能力。我本人以前就出过一次洋相,一次上海医疗器械厂找到我们学校说他们厂里新进一条流水线,希望找老师能够把它翻译一下,我当时年轻,以为这很光荣,后来却后悔的不得了,因为那些东西看不懂,根本是专业不通,我们学的是普通英语、是文学英语,平时根本不用的。到厂里时候还有一个外国人,是生产厂家派来的,他一说专业英语我就听不懂了,我当时就想这下糟了,要出洋相了,后来我想还是实事求是吧,于是我就跟对方说我是学英语专业的,这些专业英语我不懂,但是我又不能说不干,我就说让他们给我10天时间让我熟悉熟悉,这10天我就呆在厂里,拿着这个说明书,和旧的生产线对比,一个一个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10天根本就不够,最后20天才完成,好在他们也不怪我,翻译得还算可以。我举这个例子意思是咱们自己先要搞懂,技术东西来了我们教师不懂要学习,所以教师自己这方面的培训能力提高相当重要。我们这次提出来继续教育要向这块渗透,甚至向大学后补充职业教育发展。大学后补充职业教育是国际上的一个名词,指的是一个人本科大学毕业了,还是要到我们这里培训,另外中职生毕业工作了,我们可以给他继续学习的空间,提升他的学历。不过有一件事还得讲一下,我们许多学校有年龄管制,前三年是中职,后两年是高职,学生和我说我们中职前三年学的这门课程,到了高职阶段还有这门课程,名字也一样,教师也一样,结果讲的内容也一样,这种现象还真不少。于是,我想到像我们带研究生也是这样,这个硕士生在我这读硕士,然后他读完硕士正要读博士,导师跟他说你不要在我这里了,你再读下去还是这些东西。这就说明,中职和高职的区别是有限的,也许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们还会觉得高兴,可今后这些中职毕业生再次来校学习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不一样,他的要求也不一样,因为他们到了社会上再回过头来就不是这么想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必须上去。

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一些感悟和体会,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暂且交流到这里,预祝我们学院取得最后胜利,谢谢大家!

(由李映照、叶海根据录音整理,未经陈解放研究员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