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引闽卫院热议

发布人:党工部     时间:2020-03-11   浏览次数:

    3月9日下午,我校近万名师生齐聚云端,收看由教育部社科司、人民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全国著名思政专家艾四林、秦宣、王炳林、冯秀军等四位教授给大家上了一堂有政治高度、有理论深度、有感情温度的“思政金课”,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师生们深受启发和鼓舞,引发热议,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堂启示课,成为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的一堂示范课。


一、一堂启示课,激励青年淬炼成钢绽光芒

艰辛与磨砺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抗击疫情是青春最好的成长礼。历史不会忘记庚子年的春天,新时代青年不该忘记这个春天给予的所有感悟。那么,疫情大考给青年什么启示?肩负观察时代、解释时代、引领时代责任的思政大师们旁征博引、入情入理地教学生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无字之书:“坚持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生于种花家,何其荣幸”“青年成长道路千万条、爱国大义第一条”……那么,青年该如何做才能担当起时代重任、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冯秀军教授通过一个个破茧成蝶的感人故事,引导青年“用读书积蓄力量,用拼搏昭示希望,厚德载物,在奋斗中谱写大写的青春。”

(学生观看思政大课)


卫院学子通过观看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发表强烈感想。“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冯老师讲的:我们最大的青春蜕变是走出孤芳自赏的‘小我’,走向担当民族复兴责任的‘大我’,树立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应该刻苦学习,积蓄报国的本领和才干,将来做一名大爱无疆、德技双馨的好医生!”1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钟露同学感触颇深。“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领导和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展示了中国理念、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更加坚定了我入党决心,以后我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入党,那时候我也可以说‘我是党员,我先上’!”19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董馨同学如是说。“逆行驰援,白袍加身,十七年前被保护的少年们,扛起了“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在新长征路上的新时代青年,要担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展现青年担当!”18级护理专业廖琳欣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马上就要毕业踏入工作岗位了,未来的我一定不忘“业精德诚的校训和老师谆谆教诲,爱岗敬业,用我所学治病救人、利国利民,并且让患者感受到我发自内心的真善美,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17级学生动情地说。

(学生热议)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熊美兰院长寄语卫院学子: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希望大家怀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白衣战士为榜样,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扎扎实实把自己锤炼成为仁心仁术的精诚大医,为人民的健康,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就是你爱国的样子!


二、一堂示范课指导思政教师打造“思政金课”

思政教师虽然不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但在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第一线,以课堂为战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观看这堂思政大课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普遍认为这堂“思政金课”非常必要、非常精准、非常解渴,对一线教师如何利用这部抗击疫情的实践教材上好思政课、如何‘备好一门课,讲好一堂课’提供了方法支撑和示范引领。

魏立娜教授提出:“四位专家站位高、视野广、情怀深、条理清、指导细,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抗疫斗争蕴含的深刻理论,又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诠释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的独特优势,为一线教师上好思政课提供了思想力量和价值指向。”概论教研室主任胡济林觉得受益匪浅:“这堂课让我们看到名师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政治敏感度,也学习到了别开生面的教法和思路,他们用丰富典型的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真正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大有裨益。”思政教师来朋珍说道:“长征路上为了一个孩子让一个团打仗的故事,让我深感教育时代新人任重而道远。我要不断提高育人本领、业务水平,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祖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仁心仁爱的医药卫生人才。


(思政教师观看防控疫情思政大课)


院党委书记曾武祈指出:“对于医药卫生人才来说,仁心、医德的培养很重要。”我院将继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培育思政育人十大工程,多措并举探索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转型,形成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教育合力,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